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卖崽青蛙”如何才能在城市找到“安身之处”? | 新京报快评

王钟的 新京报评论 2023-05-20

探索对“卖崽青蛙”的妥善管理方式,要找到契合公共秩序、相关人员安全、市容市貌的“公约数”。

▲2023年4月5日,河北唐山街头,这只绿色大青蛙提着不少已经充好气的小青蛙(气球),正行走在街头兜售。图/IC photo


文 | 王钟的


近段时间,“卖崽青蛙”火了。


身上穿着青蛙服,手里提着一群“小青蛙”,脖子上挂着收款二维码,因其可爱、蠢萌的造型,沿街兜售青蛙气球的“卖崽青蛙”,受到市民、游客的喜爱。但是,据中国青年报综合报道,“卖崽青蛙”出圈以后,也暴露出经营合法合规性的问题,时常被一些地方的执法人员驱赶和整治。


现代都市居民生活节奏快、工作压力大,很多人寻求“情感治愈”,从紧张的生活中获得片刻放松,从而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。“卖崽青蛙”与不少主打“萌”的消费业态类似,手里拿着的是“小青蛙”,卖的其实是安慰与鼓励。


“不是生活所迫,谁会忍心卖儿卖女”,“卖崽青蛙”这些玩梗的谐趣,无疑能让都市人产生共鸣和共情。也因此,有“卖崽青蛙”被罚,才会让人觉得“好笑又心疼”。


在构成城市烟火气的千百种图景中,“卖崽青蛙”虽然只是其中之一,却凸显了对都市消费者情感需求的满足。在城市的“钢筋森林”里,“卖崽青蛙”带来了不一样的“绿意”。消费者愿意买单,不仅是因为青蛙气球,还因为“卖崽青蛙”的互动和表演。


从这个角度理解,“卖崽青蛙”丰富了城市烟火气的内涵,也提升了城市街边消费的人文品质。“卖崽青蛙”走红,让人们认识到,现代都市,不仅可以有灯红酒绿里的吃喝,还有街头巷尾不期而至的温柔抚慰。


但是,“卖崽青蛙”这一业态如何定性,如何既确保公共秩序不受干扰,也保障好“卖崽青蛙”本人的安全,这需要监管方式的提升和创新。公众既不希望“一刀切”地让“卖崽青蛙”从城市街头销声匿迹,也不想看到无序发展带来风险隐患。


“卖崽青蛙”穿着臃肿的青蛙服,相比正常穿着,行动起来多有不方便。如果在人流量大的场所活动,还可能阻碍通行,带来安全风险。因此,对“卖崽青蛙”活动的区域、时间,理应有所限制,防止其干扰城市正常运转。


一些地方在对“卖崽青蛙”实施管理时,将其定性为擅自兜售物品的行为。这是因为“卖崽青蛙”不满足在政府划定特定区域设摊经营的要求。但是,“卖崽青蛙”的特点就是没有固定摊点,一定范围内的流动性,正是其吸引人的地方。


对此,执法部门还应根据这种消费业态的特征进行柔性管理。“卖崽青蛙”可以没有固定摊点,但其活动区域应当相对固定,避免到人流量特别大的车站、广场附近地带;还要明确允许其活动的时间,如上下班等人流高峰期恐怕是不适合的,而晚上八九点以后,“卖崽青蛙”正好服务那些加班疲惫的“打工人”,或者到街头散步休憩的游人。


当然,“卖崽青蛙”本身也有诸多有待改进之处。因为看到巨大的商机,很多人起而效仿,社会的新鲜感一过,“卖崽青蛙”的热度难免下降,线下流量逐渐衰减。


“卖崽青蛙”起初受到追捧,背后是契合都市人“痛点”的创意。但创意不可滥用,创新不能止步。如果网红消费业态简单复制,再高明的创意也会让人们“审美疲劳”。如果过度干扰人们的生活,“卖崽青蛙”难免影响城市消费业态的整体品质。


“卖崽青蛙”不仅是走街串巷的流动摊贩,还融入了街头表演元素。探索对“卖崽青蛙”的妥善管理方式,要找到契合公共秩序、相关人员安全、市容市貌的“公约数”,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。


需要注意的是,任何管理方式都非一劳永逸,需要随着消费业态的变化不断升级。比如,在给“卖崽青蛙”等街头表演分配时间、场地时,要给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经营者更多空间与善意,一些消费者观感不佳、甚至扰乱公共秩序的兜售行为,就要慎重看待了。


撰稿 / 王钟的(媒体人)

编辑 / 迟道华

校对 / 卢茜

推荐阅读:

“AI孙燕姿”成顶流:一场艺术与法律大考 | 新京报专栏

金庸获赔188万元,《此间的少年》要还“少年账” | 新京报快评

偷偷打包补交4万多,自助餐不能“吃不了兜着走” | 新京报快评

长沙车位霸占事件落幕,规则教育是一门终身课 | 新京报快评

对13岁“学生老板”,不“捧杀”也不“棒杀” | 新京报快评



点击下方公号名片,阅读更多精彩观点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